赵匡胤将白起逐出武庙的原因:被隐藏的太深,难怪宋朝重文轻武_武将_时代_时期
公元731年,恰是唐朝开元十九年的光景,唐玄宗为彰显对历代名将的尊崇与祭祀之情,下令修建了一座庙宇,此庙在史书上被称作“武庙”。这座武庙以周朝开国时担任太师与军师之职的姜子牙作为主祭对象,将汉朝的留侯张良设为配享,同时还有十位历代名将位列其中,白起便是这十人之一。
宋朝建立之后,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到武庙游览。当他缓缓走过两廊,目光扫过那些绘于墙上的名将画像时,突然停下脚步,用手中的杖指着白起的画像,神情严肃且带着几分愤慨地说道:“白起竟残忍杀害已经投降的士兵,这实在是违背武德至极,他有何资格在此享受祭祀?”说罢,便命人将白起的画像移除。也就是说,赵匡胤当时情绪激动,不顾形象地手持杖站起身来,严厉指责白起肆意屠杀俘虏的行为,认为这严重违背了武人应有的道德准则,根本不配被供奉在武庙之中,于是果断下令将其移走。
然而,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白起可是被众人公认的一代名将,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、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力。赵匡胤仅仅因为史书上记载的这些原因,就将他从武庙中驱逐出去,难道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?实际上,背后的缘由远非表面这般浅显,若想真正理解赵匡胤的这一举动,就必须深入了解他所处的那个特殊“时代”。
展开剩余76%白起存在的两大问题
纵观白起波澜壮阔的一生,可以发现他存在两个让君王心生忌惮的问题:
其一,白起的杀戮行径过于惨重。尤其是在那场闻名史册的长平之战中,白起采用“挟诈阬杀”的残忍手段,将40万赵军俘虏尽数坑杀,仅仅放走了240个年幼的娃娃兵。在中国古今的战争历史中,除了元朝和清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时期,中原王朝在一次战争中从未出现过如此残酷血腥的杀戮行为。也正因如此,白起在临死之前都不禁发出感慨,觉得自己或许是杀戮过重,从而遭到了上天的惩罚。
其二,白起有不服从王命之举。长平之战中杀俘这一行为,究竟是白起私自决定,还是得到了秦王的授权,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。《史记》中仅仅提到“武安君计曰”,认为非杀这些俘虏不可。而在长平之战结束后,尽管白起给出了不遵从王命的所谓“充分理由”,但不服从王命这一事实却无法改变。最终,白起也因此被秦昭襄王赐死。
以上这两件事情,同时发生在白起一个人身上,这无疑会让帝王们内心感到极度不安。更为关键的是,如果换一个时代背景,或许情况会稍有不同,活着的帝王可能不会过于计较千年之前名将的这些过往。但赵匡胤所处的时代,却决定了他无法容忍白起这样的行为。
赵匡胤所处的乱世
当我们弄清楚白起身上存在的问题后,再来看赵匡胤所处的时代,就能明白他为何要将白起逐出武庙了。关于赵匡胤所处的那个时代,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:
首先,五代十国时期,武人势力横行无忌、残暴不仁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。当时的史书上留下了许多“杀人而食”的恐怖记载,读来让人触目惊心。而且在那个时代,“以武为尊”的观念盛行,社会秩序完全崩溃。后晋的安重荣甚至公然说出“天子宁有种耶?兵强马壮者为之尔”这样的话,由此可见,这堪称是古代武人最为嚣张跋扈的时代,所以必须对武将的权力加以严格约束。
其次,五代十国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、政权更迭极为迅速的时代。真正是“皇帝轮流做,明年到我家”,只要手中武力足够强大,随时都有可能登上皇帝的宝座,大臣和百姓们也都渐渐习惯了这种频繁的政权更替。就拿“黄袍加身”这件事来说,比赵匡胤早十年的时候,郭威就已经经历过被黄袍加身的待遇。因此,赵匡胤难免会担忧,既然自己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登上皇位,那么日后会不会也有人对其他将领采取同样的手段呢?
由此可见,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们过于嚣张的气焰,以及赵匡胤为了维护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等因素综合考虑,他必然要打压那些道德有亏的武将,比如白起(在白起被逐出武庙不久之后,吴起也被从武庙中移除),相反则会大力宣扬那些忠君爱国的道德楷模式武将。
因此,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,将白起供奉在武庙之中,只会起到不良的表率作用,所以赵匡胤绝对不可能容忍白起的存在,于是果断将他逐出武庙。反之,如果是在汉唐时期,将白起放在武庙之中,或许并不会引发太多争议。
因为五代时期的武将们过于嚣张跋扈、杀戮成性,那么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后,还能或者还敢像汉唐时期那样对待武将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,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。如果不压制武将的权力,那么王朝随时都有可能倾覆,天下苍生也会因此遭受苦难。所以,重文轻武的政策便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,也就是重视文人、压制武人。
可惜的是,赵匡胤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本身并没有错,但他却英年早逝,还没来得及对武将的地位进行妥善调整。而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等帝王,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重文轻武的局面,无法做到让文武并重。最终导致宋朝武将的地位过低,而文人的地位过高,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。
总之,当我们批评宋朝重文轻武这一国策的时候,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政策出现的历史背景。否则,就很容易变成事后诸葛亮,只知一味地指责,却忽略了当时的实际情况。与之类似的情况还有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“重农抑商”政策,以及朱元璋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等等。如今在网上,有很多批评的声音听起来颇为有趣,批评者们指点江山、智珠在握、高谈阔论,但却偏偏忽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一关键因素。
发布于:山东省
